北京青春痘医院地址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6013804347065&wfr=spider&for=pc文:王倩
ID:BMR
“焦虑”成为当下公众们的共同问题。
“我现在想去上班。”居家隔离14天的小张,被单位告知居家办公,但是仅仅不到一周的时间,他就希望返回单位上班。
“一觉醒来,假期又充值了。”“曾经羡慕躺着就能赚钱的人生,终于实现了。”
曾经羡慕这种段子里的生活,但是当段子成为现实时,宅在家里的人们开始出现了恐慌、焦虑的不良情绪,无时无刻刷着手机,生活在手机里,一度成为宅男宅女的真实写照。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应激性心理创伤”。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在接受《商学院》采访时表示,面对疫情的威胁,需要从个体、集体、社会三个层面来积极应对、调整人们的应激心理。
年1月26日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这是第一次*府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倡立即开展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心理援助工作。心理干预的“第二防线”,急需建立。
个体的调整
突出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猝不及防。生活方式被迫改变,尽量少出门的公众,出现了频繁刷手机、作息不规律的现象,更有民众在多日不出门之后“破罐破摔”,不加任何防护措施出门遛弯。
无论是国家卫健委还是各省市召开的疫情发布会上,都强调防护的作用,不折不扣落实各种防护措施,加强个人防范,戴口罩、勤洗手,有效切断传染源。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此时做好基本的防护措施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彭凯平认为,此时需要避免对疫情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