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隔离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沁源艺苑middot散文沁河 [复制链接]

1#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6455537192063607&wfr=spider&for=pc

沁河源头与农耕文化的渊源

作者:陈小燕

沁源县为沁河的发源地,因沁河而得名。沁河为*河的一级支流,属山西省境内第二大河流,仅次于汾河。沁河的主要出水源是王陶乡河底村后的二郎神沟。因沁源县境内多处有源泉涌出,不断汇聚壮大了沁河,因此沁源县有沁河六个源头的说法。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把景凤乡紫红河作为了沁河正源。书中记载:“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奇注,经泻一隍。又南会三山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郦道元所指三源,一为黎和村黎和河,二为积善庄积善泉,三为巡河村巡河,三条河流均出自景凤乡,款款而行,三源奇注,合而为一,名紫红河。

紫红河源出羊头山。羊头山,《山海经》中称之为谒戾山,横亘于沁源县东北部,隔山相邻沁县、平遥,属太岳山脉。紫红河从此山发源,河水四季不竭水量充沛。群山巍峨,碧水相环,雨润林丰,野果繁盛,鸟兽嘶鸣,或采摘,或狩猎,或捕鱼,沁河源头的羊头山区域非常适合早期部落的生存。《金楼子》是梁元帝萧绎所做汉典古籍,其中记录:“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感女登,生炎帝。人身,牛首。有圣德,以火承木。都陈,迁鲁。嘉禾生,醴泉出。在位,百二十年。”弥足珍贵的宋《太平御览》,保存了大量史前已亡佚的文献资料,其中《帝王世纪》中说:“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乔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学者考证“尚羊”即沁河“三源奇注”发源地今沁源县羊头山,因《太平御览》是从战国“汲冢古文”竹简获此信息,所以学者分析是因竹简残缺误讹成为“尚羊山”“裳羊山”或“裳阳山”。神农氏母亲女登实际上就是在沁源羊头山诞下了炎帝,沁河东源的羊头山就是炎帝部落真正的发祥地,是农耕文化的起源,为黍粒之乡。

另一历史佐证是县名的来历。沁源县命名于北魏建义元年,因沁河之源而得名,追溯到西汉置县之初,名为谷远县,是因炎帝羊头山得嘉禾而来。《魏书·地形志》:“羊头山下神农泉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禾处。”讲述了神农炎帝在羊头山见有丹雀衔来一株九穗嘉禾,炎帝就把它撒播在田间,秋后长出了嘉美甘甜的谷粒。此后,在王朝的交替中谷远县又相继更名为谷近县、孤远城(胡汉译音之误)、谷州。这些地名都从一个侧面证实了羊头山地区谷物栽培的悠久历史。至今,沁源沁县一带仍以谷物为特产,不愧是神农种嘉禾的地方。笔者从地理角度入手,查阅相关资料获知,北纬36.5度,专家称为农业生产*金纬度,加上海拔米左右的丘陵地貌,农作物特别是谷物品质大大优于其它地区。

一幅美好的图画展现在眼前,那是史前的沁河东源:羊头山密林如云,绵延天边,沁河水自山根喷涌而出,泉流清澈,回环不绝。长发披肩的炎帝屹立在最高峰处,云雾缥缈,他在与神对话。没人能够听懂他们的交谈,自始自终他们以无声传递着关乎生命永恒的约定。日出日落,云起云收,炎帝在山巅站了许久,同样没人知道具体的时日。就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只丹雀从天边飞来,口衔一株九穗嘉禾,炎帝双手相接把籽粒播洒在了肥厚的林间土壤之中,紫红河水拍岸灌溉,松风吹拂,种子发芽、生根、抽叶、长大、开花、结子、成熟、收获。整个部落欢呼了,历史从这一天进入新的纪元……

随之而来,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石耙、石磨盘、石磨棒等。沁源县原文化局局长、文物馆馆长张成仁退休后整理工作笔记,出版了《沁源古今琐谈》,书中记录了他和旧石器研究专家王向前先生在沁源各地考证、采集的石器标本,有石核、尖状器、直刃刮削器、磨光石斧、陶纺轮等。虽然炎帝部落生活的场景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古人遗留的石器却无声地告诉了后人,沁源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生存。那些粗朴的器具如宗教般被凝固在时间的深处,但它们又如此生动地反映了所属的时代,搏动了我们与先祖血脉相承的共鸣。

谷物种植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基于对黍的感恩与尊崇,炎帝以羊头山黍定*钟,制定了度量衡与乐律。

可以想象,远古时代的炎帝部落在沁河羊头山下耕种收获,用羊头山黍粒定长短,或丈量土地,或建造窝居,或裁衣缝纫,用竹管吹奏精准的*钟大吕之音,踏唱起舞。沁水滔滔,从古至今涌流不断,山青水秀,田园牧歌,文明的薪火随流水一路相传,绵绵不绝。

还有一个问题,国内以羊头山为名的山有好几处,单如今长治市区域内有两处羊头山,一为沁源羊头山,一为长子羊头山。炎帝不可能是在别处得嘉禾吗?羊头山载籍史册首推《汉书》,据“羊头山世靡,沁水所出”的记载,羊头山在上*郡谷远县,为沁水之源头所在。谷远县(现沁源县)自秦至隋朝皆属上*郡(潞州)之域,持续时间达五六百年。这期间,仅南北朝至北齐时,谷远县、铜鞮县(现沁县)不属上*郡统辖(据《潞州志》)。所以,在隋代之前,凡称上*羊头山,一概是指现二沁(沁源、沁县)之界山,这是史学领域长期约定俗成的地理名称。故《隋书·律历》有“今以上*羊头山黍,依《汉书·律历志》度之”的记载。可见,在隋代之前,用羊头山黍度律历,也是约定俗成的文化习俗。上*羊头山黍就长期成为古代社会朝野累黍定*钟、度律历的传统依据。笔者查阅资料得知,长子羊头山的来历,是因对沁源羊头山黍定*钟的纪念。随着历史沿革的变化,上*羊头山的从属地位,也依区划变更而有所更改。北魏时,谷远、铜鞮二县隶属义宁郡,使北魏的上*郡失去了上*羊头山这一传统地名(据海潮出版社《长治市志·区划演变》),当然也失去了羊头山黍度律历定*钟的传统文化优势。出于人们对炎帝的怀念之情,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上*郡长子县一带乡民,就在本属羊头山余脉的现长治、高平、长子三县交界处,有炎帝子孙(女娃)生活遗迹的山顶上,以巨石雕刻一羊。至此之后,上*郡就有了以石雕羊为依托而称道的羊头山(据年山西人民出版社侯兴福、郭生闳《文明之光》第33页)。

真正的炎帝文化发祥地沁源羊头山始终隐匿于茫茫太岳林海之中。炎帝种五谷制耒耜,开启了农耕文明,结束了早期部落完全依赖采摘狩猎来果腹的历史。他带领人们走出了莽莽山林,走向了沃野平川,山林文明逐渐向平原文明演变。居住环境饮食方式的改变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繁衍生息。羊头山黍定*钟,度量衡和乐律的制定,更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新的广阔时代。世人缅怀炎帝丰碑式的伟绩,冠之以“神农”的美誉,却很少有人知道神农炎帝最早是在沁源县的羊头山上得九穗嘉禾,用沁河源头之水灌溉成度,中华第一缕农耕文明的曙光是从沁源县羊头山上升起。

作者简介:

陈小燕,女,系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以小说、散文为主,作品散见于《*河》《山西文学》《太行文学》《惊蛰》《漳河水》《长治日报》等报刊杂志,出版有小说集《七日》,散文集《你和我》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