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轻纺工业基础雄厚的丹东化危为机、乘势而上,催生出一个崭新的产业。从一件没有到日产百万件,半年多时间,丹东防护纺织产业迅猛崛起,生产量占到辽宁的80%,出口量占到全国的15%。原本是临危受命转产,却借势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在市场总体下滑的形势下,丹东服装纺织行业当年前9个月工业总产值逆势增长66%,其转型故事也成为一段佳话。
年初,全国各地面临缺少防护服、隔离衣的困境,丹东同样如此,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迅速响应、周密部署,着眼内部挖潜,第一时间启动对具备生产条件企业的摸底排查、组织动员、资质认定,先后二十余次到隔离衣生产企业研究生产事宜,多渠道筹措、沟通解决生产隔离衣原材料、无菌生产、生产标准等问题。同时,组织相关部门深入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帮助现场办理备案、核发临时生产许可,并启动了多年停产企业的恢复生产工作。向华洋纺织、海合谷服装等9家重点企业指派驻企特派服务员,逐个企业落实产能、产量、复工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原材料供应、物资调运等生产困难,千方百计做好生产保障工作。
危机,也意味着机遇。有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短短一个月时间,丹东华洋纺织、大安防护制品、丹东海合谷服装、丹东兰光服装4家企业就生产出合格的医用防护服装。这不仅体现出丹东企业出色的转型升级能力,更反映出市委、市政府高效快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营商环境。
疫情期间,市工信局还协调有关部门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物资重点企业生产要素保障,累计为防护服、隔离衣、口罩等重要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出具原材料运输通行公函百余份。面对隔离衣原料紧缺的困局,年1月25日,市工信局逆行出征,派专人前往上海接收、押送由江苏企业捐赠的隔离衣原料空运至丹东,交给首批转产防护用衣的华洋、海合谷、兰光、大安4家企业联盟进行生产。为解决众业服装、华洋纺织压胶胶条急缺难题,市工信局紧急联系国家工信部,保障了15万米压胶胶条按时发货,确保企业生产不断档。此外,还通过多种渠道协调国家工信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医院、美国硅谷高创会及多家外贸企业,帮助企业找原料、找销路,不断扩大产能,提高产量……
年1月31日,辽宁省历史上第一件隔离衣在丹东诞生。隔离衣从一件没有到日产百万件,丹东仅仅用了半年多时间。目前,我市生产防疫防护物资的企业共计家,35家企业成为国家级、省级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获得Ⅰ类医药器械生产许可个、Ⅱ类医药器械生产许可证15个,医用防护服、隔离衣、口罩日产能分别突破30万件、万件、万片,防护服产量占全国的30%,一跃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防护服生产基地。
此外,我市防护纺织企业累计捐赠防护服、隔离衣40余万件、口罩多万片。6月3日,省委省政府发来感谢信,感谢华洋、海合谷、兰光、大安、大爱5户企业联盟为辽宁省抗疫工作作出的巨大贡献。市工信局还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行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12月5日至7日,我市乘势举办的“首届(中国·丹东)时装周暨防护纺织产业发展合作洽谈会”取得圆满成功,高新区荣获“中国防护纺织名城”称号。至此,丹东拥有了“中国运动户外服装名城”和“中国防护纺织品名城”两张产业名片。
其实,我市的纺织服装产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优势突出。上世纪80年代,丹东已经拥有化纤、棉、毛、丝绸多种门类产品,形成了由棉纺、织造、印染、服装行业组成的完整生产体系,享有“全国轻工业明星城市”的美誉。近年来,我市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重振轻工业名城雄风为目标,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做文章,加快纺织服装这一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纺织服装企业竞相发展,由为国际品牌代工向自主研发设计转型,瑞沃尔、尤尼特等一批自主品牌开始占据国内外市场,形成了集纤维原材料制造、纺织制造、创意设计、服装制造、服装贸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构建起“一基地三园区”的发展格局。
为何在沉寂多年之后,丹东纺织服装行业突然迎来了新的契机?市工信局负责人表示,在机遇面前,丹东纺织服装企业攥指成拳,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的状态。年,在上海、北京等地举办的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和医用防护用品展览会上,我市多家企业组成联盟参展,提高了丹东防护服装产业的整体影响力。丹东纺织服装协会执行会长邓飞雄则是这样诠释的:丹东有着深厚的轻纺工业基础,虽然这些年在发展中遇到了一定困难,但是随着政府加大了对纺织服装产业的总体规划及投入,再加上企业家们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使得丹东纺织服装产业迈出了转型升级的第一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丹东自主服装品牌、纺织面料走出去,让丹东重现昔日轻纺名城的辉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