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里给大家推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年7月版)》,让大家了解掌握更多的疫情防控知识,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今天介绍第五部分:
第五条:落实“四早”是管控传染源的关键措施。出现发热等新冠肺炎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到发热门诊就诊,近期去过中、高风险区或与新冠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时,应主动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主动报告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并配合社区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释义1: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管控传染源的关键措施。
对新冠肺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实行“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措施,一方面是为了及时发现并救治患者,另一方面是可通过尽早隔离新冠肺炎感染者,达到控制传染源的目的,降低疫情在更大范围传播和扩散风险,保护更广大人群健康。个人应了解“四早”相关政策要求,配合落实有关措施。
早发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通过对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的就诊者的监测,可早发现新冠肺炎患者。个人应加强自我健康监测,出现上述症状及时就诊。各单位和公共场所落实体温检测、健康码查验等措施,及时发现可疑症状人员,出现本土疫情时药店对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感冒等药物的人员进行实名登记,并将信息推送至辖区街道(社区)进一步管理,提示其及时开展核酸检测,这些也是早发现患者的途径。通过对重点人群核酸检测、传染源追踪、流行病学调查、区域人群筛查等,做到早发现。
早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一旦发现可疑患者需及时开展实验室检测,对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要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早隔离:及早对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等进行收治或隔离医学观察,避免与他人接触,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播风险,缩小传播范围。在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应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主动配合诊治或隔离医学观察措施。
早治疗:对新冠肺炎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还可减少传播给他人的风险。
释义2:出现发热等新冠肺炎可疑症状应及时到发热门诊就诊。
出现发热等新冠肺炎可疑症状应及时到发热门诊就诊。发热门诊有严格的传染病防控措施,可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各地都公布了开设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名单。
前往发热门诊就医时,在健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规范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就诊时,应如实讲述患病和既往就医情况,尤其是应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和居住史、与可疑人员的接触史等。若被诊断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及隔离治疗。
释义3:近期去过中、高风险区或有新冠病毒感染者接触史,应主动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主动报告进行核酸检测,并配合社区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近期去过中、高风险区或与新冠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时,应主动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主动报告进行核酸检测,并配合社区采取相应措施,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在国务院客户端“疫情风险等级查询”窗口可以实时了解各地疫情风险划分情况,知晓哪些地区属于中、高风险等级地区。去过中、高风险区,有可能在无意之间与新冠病毒感染者发生近距离接触,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存在被感染的风险。
如与已知的新冠肺炎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发生过近距离接触,需要立即报告、尽快进行核酸检测并配合做好相关疫情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