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国内很多个省内的不同地区,有着两种甚至多种比较明显的文化差异。甚至很多省份有着三种完全不同的文化风俗,譬如说陕西省,陕北和关中还有陕南,完全是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再有,比如安徽省,长江以南明显偏重于徽派文化,然后安徽中部地区则是偏重于皖江文化,再然后是北方偏重于涡淮文化。
陕南文化其实形成这种格局的因素,主要还是从元朝开始的,元朝首开行省制度,奠定了未来千年的华夏区域格局。遥想之前数千年,华夏以区域为单位格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最突出的当属四川地区,还有甘肃地区,山东地区,以及吴越地区还有湖南地区等等。不过自元朝以后,我国基本就没有了省级为单位割据的现象。
这主要是因为元朝为了政局稳定,对我国自秦汉以来延续的地方区域格局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将强了省内的均衡治理,意思就是使得一个省内的文化或者背景有所差异,给省内制造一些差异或者说是矛盾,使得任何一个地域都难以齐心协力做大事。在之后,历朝历代都或多或少参照了这一策略。
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了解下,为了防止单一地区或者省做大,我国古代的那些高级政治策略。
陕南1、汉中和安康归属陕西
陕西分为三个地区,北方的黄土高原,中间的一马平川和南方的山地,相比于关中和陕北,陕南三市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这里地处于秦岭以南,属于南方,然后汉江贯穿整片区域,又属于长江流域。相比于北方的温带气候,这里山清水秀,水草丰茂,物产丰富,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饮食文化,乃至语言强调,都与巴蜀几乎没有差距。
陕南地区自古以来就属于巴蜀的范畴,古代秦岭终南山是一道很难逾越的屏障,不仅阻隔了气候,更是将关中和巴蜀地区全部隔开,毕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曾说,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都是秦岭的功劳。而正因为如此,秦岭南北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概念。而相比于秦岭,大巴山则明显要平缓很多,所以汉中地区,自古以来就和巴蜀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气候相近且来往密切,加上巴蜀地区与外界天然隔离,这也就导致了汉中地区从饮食、风俗和语言基本和川北地区无二致。上古九州之梁州,也是将汉中和巴蜀划分在一起。
而历史以来,巴蜀地区是割据势力最多的一个地域,不算先秦时代的巴蜀国,先后有蜀汉、谯蜀、成汉、前蜀、后蜀、大西政权等等。这里面除了大西政权,几乎所有的势力都据有汉中。从地理上,汉中相当于巴蜀防守的桥头堡,占有汉中就可以依靠秦岭天险与关中对峙。而一旦丢失汉中地区,则巴蜀丢失了一半以上的地理优势,对方可以以汉中为根基,居高临下,发起对川北地区的军事压制。
因为四川地区地理优势的缘故,元朝为了避免四川形成割据势力,于是将自古以来与巴蜀同根同源的陕南地区划给了陕西,实现了陕西和四川的均衡。四川丢失汉中之后,难以形成绝对意义上的割据势力,而陕南归属陕西后,也进一步削弱了关中地区在省内的话语权,一举两得,既压制了四川,也均衡了陕西。
徐州地区2、徐州归属江苏
徐州,古代九州之一,其所辖的大致范围在今山东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以及河南东部地区。自古以来,徐州都是军事要地,是进取中原的桥头堡,项羽和刘邦就是崛起于古徐州地区。
正因为历史悠久,所以徐州有着丰富的文化,徐州地区偏向于淮海文化,因为地处要冲,所以汇集了中原、山东和淮南的文化特色。不过因为地域偏北,所以徐州地区从饮食和生活习惯上,还是更偏向于北方的文化,比如有暖气又吃大葱,这点就很山东。
徐州地处于四省要冲,划给安徽、山东甚至是周边的河南,任何一个省都会造成华东地区政治失衡。相比而言,江苏的重心始终都在苏南,对苏北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