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隔离的这段时间,除了一日三餐,孙哲最操心的,就是怎么扔垃圾。
大年初七,他从贵州老家回到北京,按照单位和社区的指令,在自己的公寓里开始为期两周的自我隔离。“刚进小区的时候,门卫给我测了体温,显示正常。但第二天我开始嗓子疼,并且有发烧流鼻涕的症状。”尽管逐条对照新冠肺炎的症状,孙哲认为自己应该就是普通的感冒,可是……万一呢?
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孙哲的情况后,让他先居家观察几天,并叮嘱“千万不要外出”。采购食物、医药用品,包括扔垃圾这样的具体事务,社区工作人员都能上门服务。
“不光我本人紧张,别人心里也会恐慌。”在孙哲看来,一个成年人最可贵的品质,就是“靠谱”。作为一个“靠谱”的小区居民,就要自觉做好隔离,不能影响别人。
居家隔离的第一天,他拜托社区工作人员采购了一些食品,还买了一大桶酒精和五卷垃圾袋。
按照往常处理感冒的经验,孙哲服用了退烧药和感冒药,并大量喝开水。鼻涕不停地流,一天下来,纸巾的消耗量惊人,很快堆满了垃圾篓。
非常时期,如何分类存放垃圾,也成了孙哲面临的新难题。用过的纸巾、口罩,该怎么处理,他并无经验,只好在网上搜寻,并根据自己的常识采取相应措施:装用过的纸巾和口罩的袋子,里边洒上消毒液,再套上了两层垃圾袋,并将袋口扎紧。但他还是觉得不放心,又在袋子上贴了一张字条:“废弃纸巾和口罩,请勿翻动。”第二天一早,孙哲将两袋垃圾放到了家门口。
△孙哲在垃圾袋上贴了一张纸条:废弃纸巾口罩,请勿翻动
体谅到社区工作人员的艰辛,孙哲觉得,想方设法减少垃圾产生,才能减轻他们的工作量。“我最早买的食物都是方便面和速冻食品,扔掉的包装占据大量空间,厨余垃圾加上生活垃圾,每天就得有两袋。”孙哲说,社区第二次团购的时候,他开始注意,尽量避免购买带包装的食品。
△孙哲购买食材时尽量避免带包装的
平时爱吃的榴莲、鸡腿、排骨,这段时间一律杜绝。除了蔬菜,只买不带骨头的肉类,每天吃两顿,在保证营养的同时,避免任何可能的浪费。饭菜是坚决不能剩的,不要的菜叶子、吃剩的水果核,孙哲把它们放进厨房洗碗池里,用开水烫过,然后打开厨房下水粉碎机,粉碎后用水冲走。为了节省纸巾,他改用一块小毛巾擦鼻涕,每隔一段时间,就用开水烫洗毛巾,并用酒精消毒。第二天,他惊讶地发现,24小时过去了,垃圾桶里竟然还干干净净。
对于孙哲来说,出现症状的第三天最为艰难:头昏眼花,全身酸痛,除了吃饭,只有躺在床上休息,保存体力。但为了践行他的垃圾管理理念,他不得不挣扎着多起来几次。
万幸,一周之后,孙哲的症状基本消失,整个人重新神清气爽。
成功战胜恐惧后,最让孙哲有成就感的是:这一周时间,他居然只产生了半袋垃圾!
“要不是因为这次疫情,我还真不知道自己可以实践这样一种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现在,我乐在其中。”孙哲说,当前疫情仍处于防控阶段,对于普通人来说,尽量减少消耗,做好垃圾分类,就是对疫情防控的有力贡献。他将坚持到底。
记者:朱婷
编辑:刘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