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是疫情防控排查的三类重点人群,如何精准判定?他们是否都需要隔离?今天,记者咨询了县疾控中心相关专家,来看专家解答。
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5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5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流行病学调查专业人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结合相关部门提供的大数据信息,依据以下原则判定密切接触者:
1、同一房间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2、直接照顾者或提供诊疗、护理服务者;
3、在同一空间内实施可能会产生气溶胶诊疗活动的医护人员;
4、在办公室、车间、班组、电梯、食堂、教室等同一场所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5、密闭环境下共餐、共同娱乐以及提供餐饮和娱乐服务的人员;
6、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7、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包括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
8、暴露于被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污染的环境和物品的人员;
9、现场调查人员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
什么是次密切接触者?
密接的密接简称次密切接触者,这类人群是指与密切接触者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人员。其中,与密切接触者频繁接触的家人和同事是重点人群。
什么是一般接触者?
如果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乘坐过飞机、火车和轮船等同一交通工具,在生活、学习、工作以及诊疗过程中有过接触,以及共同暴露于商场、农贸(集贸)市场、公交车站、地铁内等公共场所的人员,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则属于一般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的管控措施是什么?
根据相关规定,密切接触者采取14天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4、7和14天分别进行一次核酸检测。解除隔离后开展7天居家健康观察,期间做好体温、症状等监测,非必要不外出,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不参加聚集性活动,并在居家健康观察的第2、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次密切接触者的管控措施是什么?
根据相关规定,次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限根据密切接触者的核酸检测结果确定,次密切接触者暂行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自我健康监测。如果关联密切接触者在7天内核酸检测有阳性,则次密切接触者转为密切接触者管理。如果第一个7天关联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多轮新冠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则次密切接触者7天后解除集中隔离,进行7天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必须减少流动,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不乘坐公共交通,不参加会议、会展、旅游、聚餐等聚集性活动,原则上不得离开本县,期间出现新冠相关症状需主动向村(社区)报告。
一般接触者的管控措施是什么?
一般接触者要做好登记,并进行健康风险告知,自我健康监测14天,期间做一次核酸检测,尽量减少聚集性活动,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并主动向村(社区)报告。
全媒体记者:柴丽婷
原标题:《什么是密接、次密接?管控措施有什么区别?官方解答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