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彻底解决疫情的问题,是漫长的……然而,在这条道路上,还有太多令人担忧的事情正在发生。
比如,随着国内疫情发生地返回的大学生数量开始增加,不少地区暴露了自己的“吃相”,这次是针对一群大学生收取高额的集中隔离费用,不得不让人觉得心酸,毕竟作为没有收入的一群人,他们实在是弱势群体,并且需要在这次疫情中被重视的群体。
再比如,5月23日从上海返回南昌的江西籍大学生,因隔离点的价格和条件严重不符,溢价严重,提出正常收费诉求。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竟然反被一男子训斥:“你们不要在这里扯淡。你不要来。开玩笑!我请你来了啊?!”
无独有偶,有一位从上海返回陕西的大学生给媒体反映:从上海回陕西后,被当地强制要求签“自愿自费隔离通知书”,但隔离酒店住宿及餐费高昂:住宿一天-元不等,早餐费25元,午餐40元,晚餐35元,并要求学生一次性交清隔离期间所有费用。
除此之外,还有大学生曝光了自己在宝鸡隔离7天以后,花了1元左右。然而,这样的消费相较于西安三四千的费用来说,似乎已经很“仁慈”了。于是,不少学生都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当中。
疫情下,原本不幸的事情已经很多了,让大学生们有家不能回,到底是寒了谁的心?他们就像是溺水的人一样,只能一边在水底保持沉默,一边通过微博等渠道求救。这些令人不安的事情持续发生,不由得令人害怕,到底”隔离“政策是因地制宜的,还是因为有一个总的规则?还是说,面对特殊群体,也需要因人而异呢?
以上这些事件显露出大学生们的无助,在疫情的大背景之下,每个人的生活都被铺陈在最低微的地步(当然也有一些例外),但不是谁都有背后撑腰的人;即便有人,难道不应该给那些光脚的学生更多机会吗?他们好不容易逃出重灾区,如今又再次跳进重“宰区”,这是谁的不幸?
除了大学生,还有一些拖家带口的人们,直言自己没能力回到家乡,因为隔离14天全部自费,并且在上海生活了2个月以后已经很难了,根本交不起7、8人的隔离费!所以,有人选择继续在上海煎熬着、等待着。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回到老家、也不需要隔离的呢?
事实上,如果没有经历上海这次的疫情,也没有在其中有过挣扎的话,可能很难理解那种被人拒之于门外的痛苦。不过,这类“被拒”在其他省市也上演过。遗憾的是,疫情还是照样肆虐,而我们本就没有多少的安全感,却在各种规则下,被消磨得更加脆弱。
到底谁是我们真正的邻舍?
无论我们怎样看待疫情下的回乡隔离制度,都难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受苦之人的心情。在一次又是一次道德的饥荒下,谁也没有那么多怜悯与同情心对着他人;同样,我们自己也没更好地预备好帮助我们的邻舍。
既然都不能成为彼此的“好邻舍”,更让我们看到,这些真实发生的残酷事件均在提醒着我们:地上的城,并无平安可言。所以,愿我们心中被焦虑占满的时候,也可以抽空思考一下:如何成为他人的好邻舍呢?
(注:图片来自网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