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隔离霜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华民族与瘟疫不懈抗争的荆棘长路,秘密就
TUhjnbcbe - 2025/5/20 19:37:00

疫情之下,每个人的情绪都被牵动着,听到一些词汇也会莫名的心慌,比如“隔离”“口罩”。这是对一些信息和符号产生过激反应,如果你能花一些时间来了解更多疾病的历史、防护的必要,也许你的心态会更平和。

未知的东西总是可怕的,消除恐惧的方法就是清晰地去了解它。

“1“隔离”英文单词的诞生

14世纪,随着黑死病在欧洲的肆虐,人们开始尝试各种办法控制它的传播,力图找到治疗它的办法。上文的“鸟嘴面具”和“防疫套装”就是防护方法中的一种,(欧洲人戴口罩觉得羞耻,为何戴奇丑无比面具却很积极?)此外还包括当时流行了几个世纪的放血和水蛭疗法,由于缺乏现代医学知识,其效果可想而知,并没有办法彻底控制住疾病的蔓延。

尽管人们不了解鼠疫的病因学,当时一些医学专家还是认为污浊的空气是传播病毒的媒介,开始建议人们离开人群聚集的城市和乡镇,去野外寻找“新鲜的空气”,以避免致病的“瘴气”。虽然污浊的空气并不是疾病传播的根源,但是这种方法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疾病的传播速度。

意大利开始尝试让一些存在感染黑死病可能的船员,在港口的船只上隔离40天以后才允许下船活动,力图通过这种方式排除疾病传播的可能。

这可能是黑死病医疗史上第一次采用用隔离的方法,减缓疾病的传播速度,“隔离”这个词“quarantine”就是意大利语中40天的意思,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疾病的传播速度。

“2秦始皇的“隔离”法

秦始皇执政时期,工程量繁多,当时那些因为犯罪被强制服苦役的人,他们经常采用群居,生活条件比较恶劣,一旦出现疾病,特别容易出现大规模传染。对此秦朝专门设置了对应传染病的隔离场所。

年湖北省出土的《睡虎地秦简》记载中出现的“疠迁所”,就是这位包工头皇帝专门为对应传染病的设置的隔离场所。

“3大一统王朝下的“医院”

唐朝时,医疗体系较以往有了长足发展,朝廷设置有太医署,负责掌管全国的医疗事业,还设有专门为宫室服务的尚药局、药藏局等。

但地方上的医疗资源却较为匮乏,大规模疫情发生后,只靠官府的力量难以完成疫情防控和治疗工作,一些社会力量开始参与进来。

《续高僧传·释智岩传》记载:“后往石头城疠人坊住,为其说法,吮脓洗濯,无所不为。永徽五年二月二十七日,终于疠所。”这里说的是僧人智岩在隔离传染性病人的“疠人坊”,不仅为患病的人传教说法,解除他们精神上的痛苦,还为病人们吮吸脓伤、清洗伤口,最后病故于此。

“疠人坊”是包括寺院在内的一些社会力量兴办的传染病隔离治疗机构,唐朝政府后来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对它们给予扶持,在此基础上诞生了“悲田养病坊”等更专业化的收治病人的机构。

宋朝时,各地方兴办起许多官办医疗机构,收治传染性病人进行隔离治疗是它们的主要职能之一。

图:清明上河图中的“药室”

一开始,是部分地方官员在疫情暴发后主动创办的病坊,尤其收治那些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不使疾病四处传播。

清人陆曾禹所著《康济录》记载:“(宋)神宗熙宁八年,吴越大饥,赵知越州,多方救济,及春人多病疫,乃作病坊以处疾病之人,募诚实僧人分散各坊,早晚视其医药饮食,无令失时,以故人多得活。”

宋徽宗时,大臣吴居厚奏请在各路创办将理院,采取隔离办法收治疫病患者,“所建将理院,宜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

图:宋徽宗

宋朝以后,官办的疫病隔离治疗机构越来越多,如元朝的广惠司、明朝的惠民药局都属于此类机构。

明清时期

明朝时各州、府、县普遍设立了惠民药局,收治能力大为增强。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批有特色的隔离机构,如专门隔离麻风病人的“贫子院”“麻风寮”,专门隔离天花病人的“避痘所”等。

明清时期,这种自我隔离及自上而下的隔离制度更加系统而严厉。

清初京城常闹天花,畏之如虎,顺治帝和康熙帝均严令:“凡民间出痘者,移之四十里外,防传染也。”强行将患者隔离在京城外40里之外。

而顺治驾崩前天花在京城流行,顺治移驾行宫,并让太监送饭送炭,期间担心被太监宫女传染,“惜薪司环公署五十丈,居人凡面光者(疑似患者),无论男女大小,俱逐出”。

隔离是阻碍疫情发展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这个结论是毋庸置疑的,年的SARS、和年西非埃博拉病毒都用事实证明了隔离的重要作用。

全文完,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华民族与瘟疫不懈抗争的荆棘长路,秘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