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区、番禺区等多个区开始发防疫优化政策,要求疫情防控要做到“快封快解、应解尽解”。”
消息一出,好多人激动不已。
虽然大家对新冠还是有一丝恐惧,但也掩盖不了复苏趋势带来的希望和喜悦。
那么如果疫情好转,复苏趋势冒头,哪些行业会最快重启呢?
我们其实可以从资本市场的变动中获得一点点信息:
首先是股神巴菲特:先是41亿美元入手台积电;前几天又一次性加仓5家日本商社,这5家商社,从上游材料到下游商品,从房子汽车到7-11便利店,几乎覆盖了老百姓的生活。
然后是国内的“北向资金”:11月,外资在国内市场加仓亿,最终持股比例最大的是消费行业。
再看美股:11月收官,热门中概股连续三天跑赢大盘,其中,小鹏汽车涨逾47%领跑:
最后看A股:11月,沪指涨幅9%,领头羊是房地产、建筑材料、食品饮料、电子电器:
可以看到,虽然好消息还“不够完整”,但资本市场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疫情好转后,哪些行业重启最快”。
01疫情三年,哪些行业被严重受限?
疫情三年,两类行业严重受限,一类是高速成长的行业,也就是处于“快车道”的行业;一类是常规服务业,也就是“大容量”行业。其中,快车道行业被“限速”,大容量行业被“限流”。
第一,被“限速”的快车道行业,也就是那些“代表着未来”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服务。
比如新能源汽车,就是被严重“限速”的一个行业。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新能源汽车肯定是有明朗前途的,能源效率、可持续性都很高,国家战略意义强,是少有的全球一致战线。所以,即使是在疫情期间,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量也还是在缓慢上涨。但从增幅看,产销的上升趋势很明显被抑制了:
谁抑制的?——疫情,更具体地说:是供应链。
新能源汽车是革新商品,在成长初期,为了定位,每个品牌都有“初体验定义权”,靠这个定义也能吸引到“尝鲜”的消费群体,比如特斯拉的高端、蔚来的服务、理想的性价比。但是,等到整个行业开始发展到“普及化”的阶段,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一样,都得“拼”供应链——谁的供应链更成熟,谁就能活得更久。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供应链成熟,意味着一有计划、有订单就能马上生产,没有芯片卡脖子,也没有原材料、零部件卡脖子,更不会出现市场萎靡、资金断裂的情况。整个产销循环都是非常通畅的。但是,现在有疫情、有防控,供应链畅通性就下降了,具体表现在:
①供应端出问题:
全球工业体系非常成熟,所以大部分车企都是“能外包就外包”,除了研发、设计、营销,很多车企既不产汽车零件,也不组装,甚至也不检测。这样一来,车企的供应链优势就很弱。疫情肆虐的时候,供应端一出问题,很多车企就只能两手一摊。那么,疫情会让供应端出什么问题呢?比如:
原材料贵。碳酸锂、供应商无利可图,要么倒闭要么涨价,承担不了高成本的车企被淘汰;
零件厂商不交付。疫情影响,一没材料,二没劳动力,三动不动就隔离停工停产,零部件厂商产能不稳定。没有充足准时的零部件,车企就没办法产车,车都没有,再漂亮的营销也于事无补。
比如,今年4月15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BUCEO余承东在朋友圈发文称,如果上海不能复工复产,5月之后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全面停产,尤其汽车产业。
②生产端出问题:
车企自己产车也会受到疫情影响。
当一波疫情杀来,原材料厂只能闭环生产,产量受限,而且原料用完了只能停产;好不容易生产出来,物流又受阻,产品交付被迫延缓。
一辆车差一个零件都无法生产,在疫情高峰期的时候,像蔚来这样的车企整车生产被迫暂停,主要原因就是吉林、上海、江苏等地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陆续停产断供。
疫情原因交付延缓,一开始大家还能相互理解,通融通融。但是,时间一长,整个产业链都被延缓,拖不起的只能亏损倒闭。
下图是长三角部分地区的整车厂分布。
每一个整车厂,包括研发/设计工程师、生产线工人、调试工程师、装车工人,以及其他辅助部门在内,少说也有上万员工。疫情来时,这些人能居家办公吗?显然是不能的,所以车企除了停产别无选择。
③消费端出问题:
前几年,电动车还没普及的时候,像特斯拉、蔚来这些品牌,价格还比较高,覆盖的消费者群体比较少,买电车还得预定。到了这两年,行业里新的竞争者不断出现,电动车价格几乎是全覆盖,那么为什么消费端还会出问题?
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疫情防控导致人们出行受限——买了又不能用,那就先不买了;
第二个是疫情影响了整个经济环境——大家的收入下降了,消费也就不会那么野性了。
那些很容易被“营销”刺激的需求,当然也会因为严格的防控被压制。
综上可以看到,本来应该高速成长的新能源汽车,因为严格的防控被压制得不轻。
第二,被“限流”的大容量行业,也就是那些和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产业,比如餐饮、旅游、零售、娱乐。
疫情三年,影响最大的是那些“非必要的线下商业活动”,比如下馆子、旅游、看电影等等。
首先是旅游业。
“文化和旅游部15日发布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数据情况。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14.55亿,比上年下降22.2%。”
大家不去旅游,原因是众所周知的——并不是“不想去”,而是“不能去”。
具体又包括了三种“不能”:
第一种“不能”——工作繁忙,没时间去;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公职人员、社区服务人员这类人群,尤其是劳动保障类部门(破产、失业造成了很多劳资纠纷)
第二种“不能”——想去的地方都在防控,出门就上码,为了减少麻烦,只能原地活动;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有闲、有钱的白领、中产人群。
第三种“不能”——疫情导致失业或者收入下降,无力安排旅游;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低收入、失业人群。
可以说,旅游业是被影响得最彻底的行业——疫情不好,不管有钱还是没钱,有闲还是没闲,都别谈旅游。
其次是娱乐业。
比如电影、演唱会、音乐会等等。
这些行业要是放在疫情前,大部分项目都是“摇钱树”,口碑好的电影摇钱多,口碑差点的电影营销好,摇得也多。
但是,疫情后就不一样了:电影院被迫停业,断断续续地停业,行业气氛越来越稀薄。
虽然现在电影院也陆陆续续开放了,但是,就现在来说,去电影院的体验其实不如以前好:
①入场要看核酸报告,约一场电影还得提前把核酸安排上;
②看电影全程要戴口罩,还不如在家看来得舒适快乐;
③很多电影院要求隔一个座位入座,每场电影人烟稀少,氛围不足。
④疫情期间,好的影片实在是太少,这是“需求受限”导致的。电影公司如果
已经明确知道自己没办法在影院赚到钱,就不会费尽心思去投资。这也是近两年现象级“超级票房”的影片多、中等成绩的影片少的重要原因。
娱乐业除了电影,还有音乐表演,包括演唱会、音乐会。有数据机构预测,年,中国现场音乐表演市场规模恢复情况不会太乐观:
虽然有人说,影响现场音乐表演市场的,还有数字化、互联网,也就是“线上音乐会、演唱会”。但实际上,“现场效果”是这些音乐会、演唱会最根本的存在逻辑,线上体验并不能取代传统的“聚众体验”。近两年线上观众规模增长得快,其实也是大家的无奈之选而已。
最后是餐饮业。
企查查数据显示,年上半年,餐饮相关企业共注销吊销37.3万家。
这些餐饮店之所以倒闭,有三个原因:
①疫情导致停业;
②疫情防控,可以复工但不能堂食,营收骤降;
③收入受限,房租、工资成本依旧,最终资金断裂。
总的来说,在疫情之前,这些常规的、传统的服务业,几乎覆盖了所有的消费群体,容量非常大,但这些容量在这两年都被打击得支离破碎。企业主赚钱难,不好受;消费者疏解情绪的通道被堵上了,也不好受。
这些受限的行业,在疫情好转以后会不会迅速重启?
02一旦疫情好转,哪些受限行业会快速重启?
疫情好转后,哪些受限行业和企业会快速重启?主要有这几种:
第一种,有供应链优势的企业。
什么是有供应链优势,说白了就是生产快且便宜,能迅速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过去几年网上有一个观点很火:
在一个市场的增量时代,谁做得快谁就做得大;而到了存量时代,谁做得好谁才能做得大。
上文提到的“快车道”行业,正是需要争夺“增量”的行业,比如新能源汽车,谁能迅速地占领市场,谁就能做的大。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只有5.4%,到了年9月就已经超过了30%,增量红利很显著。
这其中能快准狠地分到大蛋糕的,比亚迪算一个。
今年以来,比亚迪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占有率稳居第一,分掉了增量市场很大一块蛋糕: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上基本上是自研自产,算建造了“垂直一体化供应链”,妥妥地拿下了供应链优势。疫情期间,在很多车企被各种原材料、零件厂商卡脖子的时候,比亚迪基本什么都不缺:
一来不缺钱。比亚迪有资本合作。
二来不缺零件。比亚迪本来就是做电池出身的,后来扩充产业链,从车灯到显示器,从多媒体到音响系统,从空调到压缩机,从配电盒到开关控制器,甚至车钥匙、橡胶、涂料,比亚迪也全都自己来。还记得年的时候,比亚迪连口罩都自己做。年,为了节约航运成本,比亚迪还买了8艘装载汽车的大型滚装船,把自己的车运到海外市场卖。
去年8月,比亚迪发布“海豚”、“海豹”,定价在10万-20万左右,一经发布,月销量就破万,其中,“海豹”发布三个月订单超过8万量。——“低价新能源车”大蛋糕分到了。
在“极细化”分工的时代,很多人认为分工越细效率越高。但是在现在这个时候,自己亲自去把“脏活、累活”捡起来,反而能抓住时机、拿到成本优势。疫情好转后,像新能源车这类快速成长的赛道企业,如果拥有像比亚迪这样的供应链优势,就不用再花时间去协调上下游,自然也就会比竞争对手“更快一步”。
第二种,刚需、非刚需但具有品牌或者产品不可替代性的企业。
有专家对照经济周期“复苏、繁荣、衰退、萧条”把制造业的库存周期也做了划分,包括:
“被动去库存、主动补库存、被动补库存、主动去库存”
目前来看,市场在处于“主动去库存”阶段,而当疫情好转以后,会进入“被动去库存”阶段。按照这个理论,那些刚需的、非刚需但具有品牌或者产品不可替代性的行业、企业,就会迎来一波快速反弹。
什么企业会首先迎来“被动去库存”呢?需要符合两个条件:
第一个,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产品和服务。
第二个,消费者不用花太多钱就能买到。
比如现制茶饮、网红餐饮、线下娱乐(球类、棋牌类、桌游类等等)、服装业等等,也就是在疫情之前就很受欢迎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受供应商影响小,需求弹性大,只要需求有保证,这些企业就有快速反弹的机会。
另外还有旅游业、餐饮服务业。这些传统的服务业本身已经非常成熟、稳定,在不受疫情防控过度影响以后,相信很多消费者会开始制定旅游计划、休闲娱乐计划。到那时,社交媒体(比如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