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好专科医院 http://www.txbyjgh.com/m/02:05无创和有创呼吸机、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滴滴作响的心电监护仪、插满各种管子不能动弹的病人……对于重症专业出身的司敏来说,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南一西七重症监护病房,是她最为似曾相识的战场,但是这一次,却要与有些陌生的敌人交手。2月15日,山东济南到湖北黄冈,飞越千里来到战疫一线,舟车劳顿,没有冲淡她跃跃欲试的兴奋。从抵达的那一刻起,司敏的一颗心就牢牢地扎在了病房,拴在了患者和医疗队员身上。一晃二十多天,越来越多重症患者转入普通病房,三个“90后”相继出院,病房内开始出现了空床位……春天的脚步,正在越走越近。战场早上六点,闹钟准时在耳畔响起,司敏从梦中醒来。起床洗漱、换衣服、穿纸尿裤、吃早饭,这套已经熟练操作二十多天的“规定动作”,一气呵成。微微晨光开始爬上窗台,窗外依稀能听到鸟鸣。医院的通勤车,仿佛孤独的前行者,却也打破了沉寂已久的寂静,为清晨的黄冈,注入了一丝生机。7点10分,通勤车停在了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北门。司敏与几个队友走下车,穿过长长的走廊,朝着病区走去。在那里,有和他们一样的医护人员已经工作5小时,有11个患者正在等待着她们的到来。半个小时,穿戴好层层防护装备,仔仔细细互相检查确认防护到位,穿过一道道隔离门,司敏走入了重症监护病房。值夜班的医生看到她迎了上来,开启当天第一个任务——交接班。“血气分析的结果怎么样?”“呼吸机参数如何?”……病房内有几个中年患者,虽然没有基础疾病,但是病情却异常危重,这让司敏觉得十分棘手。不过,近来总算危重症患者少了,前段时间多的时候,病房内18张病床住得满满当当,其中能有八九位危重症患者。问清并记下每一个患者的最新情况,半个小时的时间悄然而过。八点,司敏开始查房。“抬一下腿,握我的手!”“你的情况在好转,一定要坚持!”“你呼吸机支持参数往下减了,慢慢来,一定会好起来的。”司敏详细查问病情,查看呼吸机参数、查体之后,都会与患者聊上几句,握着他们的手,或安慰或鼓励。尽管只有11个患者,但是查一圈下来,却要足足两个小时。她说得口干舌燥,早上出门前喝得那几口水,早已化作汗液从体内蒸发出来,防护镜上起了一层水雾,时间久了凝成水珠,视线模糊,呼吸急促,到最后的相对稳定患者,司敏坐在他们床旁,与他们沟通,开玩笑说“你现在的脉氧饱和度可能比我都好,但康复锻炼也要慢慢加量”。下医嘱、开检查单、安排预约的患者外出检查、书写病程……直到肚子饿得咕咕叫,嗓子渴得直冒火,六个多小时马不停蹄的忙活才终于告一段落。脱下防护服,汗水湿透的衣服紧贴在身上,传来丝丝凉意。司敏从病房回到驻地,消毒衣物、洗完澡之后,连头发都来不及吹干,她就直奔桌前,拿起早已放凉的白开水,咕咚、咕咚灌了好几大口。直到毫升凉开水下肚,司敏才觉得自己体内流窜的那团“火”,终于被浇熄,午饭吃到下午3点半,9小时没进饮食的司敏终于可以缓缓气了。出征如果只是名医生,吃过午饭后,就可以稍作休息了,但司敏作为医疗队队长、医疗组长,肩负着将74名医疗队员平平安安、整整齐齐带回去的使命,她还有很多要紧事要做。手机时不时响起,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等着司敏来处理。有人眼镜腿断掉了、头发长了该理发了,有人在病房里差点呕吐出来、口罩湿了担心发生职业暴露,医护人员出现特殊情况、接下来需要协调排班……带领着一支新组建的队伍,冲锋在异地他乡与不甚了解的敌人作战,司敏紧绷的神经,很难有片刻的放松,大部分时间被工作占据。其实,早在大年初一凌晨站在解放东路的街头等车接她外院会诊的时候,司敏就已经嗅到了一丝紧张的气息。大年三十,无心看春晚,想着医院处理繁重的工作,晚上十一点,司敏就躺下准备睡觉。但是一个小时之后,刚刚进入梦乡没多久的她,就被急促的电话给叫醒,一场与新冠病毒的战斗即将打响。那时,司敏医院已经确医院,发热门诊流程、布局都做了相应调整。身为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擅长休克、重症感染、中毒和脏器功能衰竭诊治的她,医院新冠肺炎防治医疗救治专家组的副组长,每天忙到团团转。医院的司敏,总是不经意流露出身上那股能打敢拼的“狠劲”。医院组建隔离病房的时候,她第一时间请战,将自己排在了重症科所有人的头一位,抢着第一个上战场。在司敏卧室里,早早就备了一个行李箱,里面放着出发所需要的物品,随时待命去湖北、到最前线。在大年初一山东省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时,她再次请战奔赴战疫一线,医院没有医生名额未能成行。此后,随着济南的疫情防控形式逐渐平稳,司敏再三请战。出征的那一天,终于还是到来了。2月15日上午九点五十接到通知,下午两点就要匆匆出发,收拾好随身行李、备妥前线物资,留给司敏与家人告别时间并不多。好在,丈夫和孩子给了她前行的力量,但是怕高龄的父母担心,司敏瞒着他们出发了。坚守山东省第十一批医疗队,与第一批、第二批医疗队,在黄冈“会师”。及时补充进来的“新力量”,也让战斗已久的他们,充满欣喜,终于可以稍微缓一口气了。司敏看到本院三位同事都神采奕奕地站在自己面前时,悬着的一颗心也终于放了下来,“见到你们都好好的,就放心了!接下来咱们一起战斗,就更有力量了!”经过一天的培训,司敏和队员们进入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新建ICU病房开展医疗救治工作。从医二十余载的司敏,与死神抢人无数,早已见惯了大风大浪。但是这一次,压在她身上的担子,似乎更重一些。狡猾的新型冠状病毒,不按常理出牌,医生对它的认识,也只能随着它的不断“作怪”,一点点加深。“这个病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有些患者你昨天还跟他说话,第二天再去,病床就空了,人就这么没了。”每一次下医嘱,都像是在走钢丝,因为有可能一个决定,会改变疾病的走向,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司敏需要慎之又慎。病房里一直住着两位在当地同一所养老院被感染的老人,两人都有多种基础疾病。89岁的江奶奶还有脑梗后遗症,入院时情况危急,血氧饱和度只有75%。而90岁的贺奶奶双目失明,生活起居需要24小时陪护。高龄加新冠病毒感染,这样的患者,在哪里都会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