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贵妇防晒霜好用吗?”
这个问题把我问住了,也许把贵妇类的日系防晒霜放到一起说一说是个好主意。
做完一个初步分析之后,我得到的结论是:防晒霜,还是中端的比较好(比如安耐晒、Allie、Sofina和城野医生),到了奢侈产品,反倒是配方师无所适从了——做出来的东西也让人看不懂。
(一)
最开始,护肤品行业没有什么大牌,也没有什么贵妇品牌。这个行业最开始基本上都是做肥皂(比如联合利华和露得清)或者做药(比如资生堂)起来的,整个社会也都没有为奢侈付费的习惯(那是在二十世纪初期,中产阶级还没有大规模出现)——于是大家都老老实实做基础的东西,也没有想到要把产品卖得那么贵。
后来,慢慢地大家开始有钱了,于是每个公司都配合消费者的想法——我跟别人不一样,我不能和她们用同样的产品——做出越来越昂贵的产品。如果你仔细看,大部分的公司都是在创业的中后期开始做贵妇品牌的,比如资生堂的CPB,比如Kose的黛珂AQMW,等等等等。
在产品开发上,为了让消费者能找到付出更多真金白银的理由,贵妇品牌们一方面要加入更加有效(当然是不是性价比是不是提高真的很难讲)的活性物,另一方面要把配方的肤感做到让消费者心服口服。
比如雅诗兰黛的一些抗老配方,兰蔻的一些美白配方,那个肤感,连大叔都觉得五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不熨帖。
(二)
可是这个逻辑到了做防晒产品的时候就一脚提到了铁板上。
防晒霜的唯一目的就是防晒,而防晒剂没有什么特别高端不高端的,就算是防晒剂中的奔驰——乙基己基三嗪酮——普通高端一点的开架产品也都可以接受了,贵妇霜们真的找不到什么更牛的防晒活性物。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向防晒产品中加入更多的抗氧化成分,好减少皮肤的炎症——这一招普通的产品也再用,比如Ultrasun的Extreme系列,那个抗氧化成分的量也不是盖的。
于是,一个有良心的配方师真的找不到如何把防晒做成贵妇霜价格的理由了——由于没有核心思想,这种贵妇防晒霜往往不像普通的防晒霜那样能够从配方中读出一个故事来:你读到的只是一颗愧疚的心——对不起,这个价格让你买,我却给不了你什么特别的东西。
(三)
举几个例子。
黛珂的AQMWExtraProtectionUVProtector,日本上市价格快日元(日元汇率又涨了,大家可以自己问度娘),作为一个防晒霜真的也是够可以了。可是这个配方的配方师为了配合产品系列的肤感,不得不把配方中第二位和第三位(第一位是水)都写成了硅油,低四位是一个肤感良好的油脂,到了第五位才是氧化锌,第六位是二氧化钛——这样算下来氧化锌的量绝对不会超过百分之十,否则整个配方里面的水含量太低根本做不出来。
这也就是说,整个配方给你的感觉就是滑溜溜的硅、硅、硅,然后防晒能力也不太好啊。这些氧化锌和二氧化钛覆盖能力能有多强,能坚持多久都是问题。
当然,后面还有其他一大堆成分,主要还是硅。
可是日元是去买硅的吗?
再比如说CPB的UVProtectionCream,市价人民币。主要是化学防晒剂——这没有什么不好。可是由于是贵妇霜,无法加入同样是资生堂的安耐晒和艳阳夏中必须的酒精,导致肤感大大不如这两个低价的小兄弟。为了挽救,CPB的配方师向配方中加入了一大堆的植物提取物和抗氧化剂。
但是,使用感真心不如安耐晒和艳阳夏,尤其是不如安耐晒。
而且贵妇防晒往往无法接受摇摇乐这种剂型——大概是公司策略,所以CPB的防晒真心不在我的推荐列表上——我宁肯推荐资生堂其他的产品。
其他的几个,也都类似,比如Kose的AddictionSkinProtector,OrganicPharmacy在日本的防晒霜……就不继续点名批评了。
(四)
总的感觉,不是这些厂家本身不好,而是他们的品牌定位与防晒霜的强功能性之间产生了矛盾——护肤品的高价,最重要是梦想在支撑,在防晒霜这么讲求使用的品类中做高端本身就有点凿枘不合(意思是不能方的东西放到圆形的孔里面)。
防晒霜,还是中等价格的比较好。
哪些好?看看大叔前面的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